你的位置:极速赛车微信群大全 > 新闻动态 > 顽固性湿疹,5诊而愈

顽固性湿疹,5诊而愈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7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27

图片

图片

患者男,46岁。

主诉:双下肢痒疹半年余。

现病史:半年前无明显原因双下肢出现红色粟样丘疹,瘙痒较重,口服抗过敏药物症状未见减轻反有加重趋势,出现双下肢红肿,瘙痒较前更重,服抗过敏、钙剂等药物症状未见减轻,期间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,故来诊。

刻诊:双下肢红肿,散在粟样丘疹,有渗出结痂,肤色潮红,瘙痒灼热较重,有时影响睡眠,心烦,口干口粘,食欲不佳,乏力,大便粘滞,小便黄。舌质胖大,苔白,脉浮弦,重按无力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诊断:湿疮(脾虚湿热下注)

处方:龙胆泻肝汤、赤豆蒺藜散、二妙散化裁。

龙胆6g,炒栀子10g,黄芩10g,北柴胡10g,防风6g,泽泻15g,车前子15g,当归10g,生地黄15g,甘草10g,苍术(选)15g,苦参10g,黄柏6g,生薏苡仁20g,赤小豆15g,白蒺藜10g,10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二诊: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,症状依旧,改以升降散、二妙散、赤豆蒺藜散化裁以调畅气机、健脾利湿止痒。

处方:炒白僵蚕10g,蝉蜕6g,姜黄片10g,大黄6g,苍术15g,黄柏10g,赤小豆15g,白鲜皮15g,地肤子15g,丹皮15g,生薏苡仁30g,茯苓20g,白蒺藜10g,赤芍15g,苦参10g,防己10g,10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三诊:药后皮色潮红、肿胀缓解明显,痒感灼热感有所减轻,大便较通畅,口干口粘好转,药中病机,予原方10剂。

图片

四诊:药后症状未继续减轻,思量许久,患者纳呆乏力、大便不成型、脉重按无力为脾虚无疑,脾虚则湿生,脾虚气陷阴火生,湿气下流阻滞气机,久郁化热,或是湿气下流触动引火则引起下肢灼热瘙痒,之前所投方药,着重于调畅气机、清热利湿止痒,主以治标,治本脾虚力度不足,遂改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。

处方:党参15g,黄芪20g,苍术15g,炙甘草10g,黄柏10g,黄连片6g,白蒺藜10g,赤小豆15g,北柴胡10g,升麻6g,羌活10g,丹皮10g,茯苓15g,炒僵蚕10g,白鲜皮10g,10剂,水煎服。

五诊:药后皮肤灼热瘙痒大减,以上方进退月余,诸症缓解。

图片

图片

按:湿疹在中医被称为湿疮,其临床特点为皮损对称分布、多形损害、伴有剧烈瘙痒、反复发作、易成慢性。

一般多为饮食不节,或过食辛辣刺激食物,使脾胃受损,失去健运功能,湿热内蕴,复感风邪,内外两邪相搏,风湿热邪侵及肌肤所致。

常规治疗急性期以湿热为主,亚急性期,主要以健脾除湿为主,慢性期多为血虚风燥,常采用养血润燥、祛风止痒法。

本案患者,病情较久,但临床症状还是以脾虚湿热为主症,前阶段的治疗以清利湿热止痒为主,重在治标,效果未令人满意,后改变思路,认清乃为阴火所致,及时投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,治疗月余而收工。

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《脾胃论》,具有补脾升阳泻火之功效。主治饮食损胃,劳倦伤脾,火邪乘之而生大热。

方中黄芪、人参、炙甘草补脾益气,苍术健脾祛湿,柴胡、升麻引胃中清气上行,羌活为风药,能散、能升,助升、柴升发清阳;黄芩、黄连、石膏泻火,清热燥湿。

诸药合用治饮食伤胃,劳倦伤脾,火邪乘之而生大热。其特点为脾虚兼有“火”,脉以右关缓弱,或弦、或浮数。

作者简介  

图片

李东海,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,毕业于河北省职工医学院。出生于中医世家,崇尚仲景医学,师从于国医大师路志正亲传弟子河北名中医张波、钦州名中医、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。

善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、多发病,纯中医治疗优势病种:脾胃病,肾病,眩晕,失眠,焦虑、抑郁证,哮喘,痹症,带状疱疹、月经病,不孕不育,肿瘤放化疗后的调理。

图片

图片

林氏医门

作者丨李东海

编辑丨马煜文

校对丨曾静怡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安利股份(300218):成为耐克战略合作伙伴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极速赛车微信群大全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